立即注册 登录
紫雨轩 返回首页

淇奥梦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ziyuxuan.net/?15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【淇奥梦】中华月文化

热度 4已有 2562 次阅读2016-9-14 10:40 |个人分类:古往今来|系统分类:历史文化| 盘古开天地, 甲骨文字, 中华, 汉字, 汽车

中华月文化

秋雨

  盘古开天地,人猿相揖别,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,人类的生活中便有了月光、月影、月魂。距今约8000年,华夏的前身裴李岗、渭河流域、关中及丹江上游的大地湾,有了初始的农业文明,出现了最原始的月文化。5000年前,黄河流域进入五帝时期,音律问世。华夏的音乐早于文字,诗歌也早于文字,早期一定有口头传唱的咏月诗歌,只是因没有文字无法记录,未能留于后世。约公元前1300年,进入农耕文明的商代后期,创造出甲骨文字,有了商代的阴阳历,记录下来那时的月圆月缺,成就了有文字记载的商代月文化。

 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,伴着原始人类,从远古人群扩展,从渔猎到农业,从农业到农耕,先民们在大河岸边开始刻划,留下了不解的符号。图形的问世,绽露出汉字的远古雏形,黄帝时期的仓颉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造发明创造,华夏给了这一发明一个称呼,叫做汉字。汉字高兴地勇往直前,在商代的甲骨上留下了痕迹,捕捉了古今的日光月影。后世将汉字千变万化,先秦将它形状统一,南北朝给了它抑扬顿挫,隋代给了它平仄入声,唐代用诗把它串起,宋代把它填入词谱,元代将她它付给琴曲。千古风雨,多少个古文明断代,但汉字却仍在发展延续。

 

  夏商周时期,大河流域的先民创作出来很多诗歌,直到汉字被写上竹简,才有了对诗歌的汉字记录。大约在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600年之间,经当时文人之手,集成了3000首《诗》,后经孔子对已有的《诗》整理编纂,只保留了311首,形成了传于后世的《诗经》,这是甲骨文之后华夏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,《诗经》之前的诗歌却被封闭在无知的空间。《诗经》中涉及到月的诗共有26篇,有一篇《国风·陈风·月出》,堪称开中华月文化之先河。全诗如下:

  月出皎兮。佼人僚兮。舒窈纠兮。劳心悄兮。

  月出皓兮。佼人懰兮。舒忧受兮。劳心慅兮。

  月出照兮。佼人燎兮。舒夭绍兮。劳心惨兮。

  这是一首月下想念一位美丽姑娘的诗歌,收集自今天的河南淮阳一带。皎洁的月光之下,诗人思念起他的心上人,大有千里共婵娟的迷离意境,也许诗人的心上人近在咫尺,但朦胧的月光下,又似乎离得很远,可谓美人如花隔云端,活现出一个月光之下的美人儿,如梦,似幻。笔者将大意翻译如下:

  一轮明月跃东方,光照身姿倩女裳。窈窕如花娴雅影,神魂颠倒自愁肠。

  月光皎洁起东方,如水银辉妩媚妆。缕缕芬芳香气绕,悠悠悲苦自情伤。

  东升明月照苍茫,娇美婀娜夜未央。多少相思无尽意,盼难牵手梦凄凉。

  诗经时代,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时候,长江流域同样也在孕育着楚文化。楚文化的代表是《楚辞》,《楚辞》文辞华美多采,具有丰富的感情,多奇思异想和神话色彩,《楚辞》中写到月的诗句有27处之多。屈原《天问》中有:

  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?

  意思是说:月亮有什么功德,竟能死后又复活?它贪图什么好处,腹中竟藏有蟾蜍?自此人们把月亮又称为夜光、顾菟、玉蟾。后世诗人也给月亮起了别名,譬如:玉兔、素娥、冰轮、桂魄、婵娟等。屈原《天问》中还有:

  安得夫良药,不能固臧?

  意思是说:羿从何处得来不死药,为什么不把它牢牢收藏?此句隐含着后世演绎的嫦娥奔月故事。但嫦娥奔月的故事形成于汉代,西汉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载:

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,蒙以命相逼,娥迫以服药奔月。

  意思是说,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药,后羿的一个黑心徒弟逢蒙以命相逼,趁后羿不在去偷药,嫦娥被迫服了不死药,之后奔月。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种说法,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,东汉高诱注解《淮南子》时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。后羿的妻子本是姮娥,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,处于不同时期,嫦娥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,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。李商隐有《嫦娥》诗:

  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

  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

 

  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,嫦娥很想回归地球故乡,她告诉丈夫:“中秋月圆之时,你用面粉作成圆月形状,放在屋子西北方向,然后呼唤我的名字。三更时分,我就可以回归故乡了。”丈夫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,嫦娥真的飞回地球,夫妻重圆。这不是虚话,新时代的今天,中国航天探月工程“嫦娥奔月”,真的接回了中国的“嫦娥”。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,也就由此形成。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,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,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。

  汉代文学继承了《诗经》《楚辞》和先秦散文的传统,是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期,开拓了辞赋、史传、乐府诗等新的文学领域。两汉时期中国文学的中心位于黄河流域,而以长安洛阳为核心地区。无论是汉赋还是汉乐府,其中都有丰富的月文化。

  南朝齐永明年间,汉字的四声问世,与诗歌中的声、韵、调得到很好地配合,诗人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,这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。南朝创作了宫体诗,宫体诗继续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,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。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,没有永明体和宫体诗出现,没有隋代对声韵的统一,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那样辉煌。

 

 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,月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。南朝诗人与魏晋诗人不同,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,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,追求创新。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,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,山水诗的出现,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,也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,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。鲍照的乐府诗,写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,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。摘抄几首南北朝时期与月有关的诗,谢灵运《岁暮》:

  殷忧不能寐,苦此夜难颓。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哀。运往无淹物,年逝觉已催。

  鲍照《代朗月行》:

  朗月出东山,照我绮窗前。窗中多佳人,被服妖且妍。靓妆坐帐里,当户弄清弦。鬓夺卫女迅,体绝飞燕先。为君歌一曲,当作朗月篇。酒至颜自解,声和心亦宣。千金何足重,所存意气间。

  谢庄《〈月赋〉歌曰》:

  美人迈兮音尘阙,隔千里兮共明月;临风叹兮将焉歇?川路长兮不可越。月既没兮露欲晞,岁方晏兮无与归;佳期可以还,微露沾人衣!

陆机《拟明月何皎皎》:

  安寝北堂上,明月入我牖。照之有余辉,揽之不盈手。凉风绕曲房,寒蝉鸣高柳。踟蹰感节物,我行永已久。游宦会无成,离思难常守。

  中国文字语言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进步,一是秦朝小篆统一了文字的形体,二是隋代《切韵》统一了书面声韵。公元601年,隋代《切韵》五卷问世,为中国音韵学奠定了基础,为唐代诗的全盛期到来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唐朝是诗的时代,产生出诗魔白居易,诗仙李白,诗圣杜甫,诗鬼李贺,诗豪刘禹锡,诗佛王维,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,诗作42863首。

  唐代上自帝王下到平民,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、喜爱之情,月亮始终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星体。帝王举行月亮祭祀,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,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玩月之风,咏月诗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这些文化因子逐渐积淀,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中国月文化。

 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,李白的月亮诗将中国月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,比如松柏代表长青,绿竹代表君子风范,梅花表现傲骨,兰花代表高雅,荷花代表廉洁,杨柳寄寓离情等等。而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,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,加深了审美的愉悦,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,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。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,对自我生存的体认,袒露在他的诗中,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。

 

  古今文人骚客写月、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。若论成就,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。李白观月之细,举世无双,他那支神采飞扬的诗笔,变化莫测,千姿百态。李白有着独特的月亮情结,在他的笔下,有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”的明月,有“迁客此时徒极目,长洲孤月向谁明”的孤月,有“白云映水摇空城,白露垂珠滴秋月”的秋月,有“江行几千里,海月十五圆”的海月,有“海风吹不断,江月照还空”的江月,有“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”的湖边月,有“醉起步溪月,鸟还人亦稀”的溪边月等等。在李白留给后人的1000余首诗歌中,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。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、灵感和创作源泉,其笔下之月,各具情态,令人遐思不已。摘抄几首李白的诗:

  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――静夜思

  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――月下独酌

  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。汉下白登道,胡窥青海湾。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。戍客望边邑,思归多苦颜。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――关山月

  唐代张若虚有一首《春江花月夜》,全诗如下:

  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 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,以写月落作结,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,从明月、江流、青枫、白云到水纹、落花、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,以及客子、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,通过环环紧扣、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。由春江引出海,由海引出明月,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,引出人物,转情换意,前后呼应,若断若续,使诗歌既完美严密,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。诗歌每四句一换韵,平仄相间,韵律婉转悠扬。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,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,一唱三叹,情味无穷。对偶句的使用,平仄的变换,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,又清新流畅。

  五代十国是唐末潘镇割据的继续,那个时期北方文化几乎停止或者倒退,文化中心移往江南,后蜀后主孟昶、南唐后主李煜是那个时期的代表,孟昶还首创了中国的春联。经过相互争夺的五代十国,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,历史推进到了宋朝。经过征战,孟昶和李煜都被押解到了开封。孟昶有一位费贵妃花蕊夫人,她与卓文君、薛涛和黄娥黄夫人是蜀中四大才女。赵匡胤见花蕊夫人美色,便把孟昶毒死,将花蕊夫人占为己有。李煜比孟昶幸运,赵匡胤没有那么快对他下毒手,给他留下了写亡国诗词的时间。李煜的《虞美人》就有月文化,全诗如下:

  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!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  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多少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  北宋杀害了孟昶和李煜,历史也给北宋开了玩笑,靖康被掳成为中华历史上的奇耻大辱。

  北宋科举制度使北宋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,文学艺术方面名人辈出,出现了王安石、范仲淹、司马光、苏轼、欧阳修等人,宋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,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。

 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,南宋前期尤袤、杨万里、范成大、陆游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,又称南宋四大家,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,写出思想、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,影响很大,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。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,传回北方后,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。南宋散文成就较低,远不及北宋。

 

  宋代出现了许多咏月名篇,其中就有一阙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

  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  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
  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  苏轼籍贯虽是四川眉州,但苏轼一家与河南有着不解的情结。苏轼被远贬广东惠州,再贬海南儋州,徽宗即位时遇赦北归,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,葬于汝州郏城县(河南郏县)。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知临近郏县的河南汝州,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,徙永州、岳州,历经坎坷,后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临近郏县的许州(河南许昌),自号颍滨遗老。颖滨也就是颍河之滨,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,许昌当年属于颍河流域。苏轼谪惠州、儋州时,他的第三子苏过皆随他一同受难,元符三年,苏过随苏轼北归,苏轼去世后,苏过依叔父苏辙居颍昌(河南许昌)。苏过在许昌营湖阴地数亩,并命名为小斜川。徽宗政和二年,苏过监太原税;五年,知郾城(河南漯河);宣和五年,通判定州。苏过死后葬于河南郏县。今天的河南郏县仍有三苏坟,碑文上的“三苏”指的是苏洵、苏轼、苏辙,不知苏洵如何被葬于郏县,也不知苏过的坟墓何处,笔者一直认为三苏坟应该是苏轼、苏辙、苏过。

  《水调歌头》词中苏轼注丙辰中秋,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,时年苏轼41岁,苏辙37岁。公元1076年,苏轼再次由河中府(山西运城)改往别处任职,苏辙也被罢齐州任还京(开封),暂居范镇待命。二月弟弟苏辙自京往迎兄长苏轼,相会于澶、濮(淇河卫地)之间。二人游过淇奥到达陈桥驿(河南延津陈桥镇),因黄河改道如今该镇移至黄河北岸,是年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。途中苏轼得知自己被改任徐州,不准进京,弟兄二人居于京城郊外范镇东园。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,苏轼留弟百余日,八月十六苏辙就要离开徐州,赴南京任签判。中秋之夜,苏轼与弟弟设宴话别,宴席之上,苏轼为弟弟作《水调歌头》,前面小序里的“子由”是苏辙的字。

  苏轼运用形象描绘的艺术手法,先托出一轮明月,月下举杯,知音千里,孤高旷远,醉意中欲问天宫之事,把自己郁闷失意、遗世独立的情绪与凄美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。借月的阴晴圆缺,衬托人间的悲欢离合,把既是弟兄更是知己的浓浓情谊表现的淋漓尽致,充满了人生哲理。最后以美好的祝愿结语,愿长在人间,虽天涯远隔相距千里,也要共赏美好的月光。全诗借自然契合社会,联系人生,看似写月,实写别情,极富浪漫主义色彩,千古绝唱,令后世感叹!

  苏辙也有一阙《水调歌头》:

  离别一何久,七度过中秋。去年东武今夕,明月不胜愁。岂意彭城山下,同泛清河古汴,船上载凉州。

  鼓吹助清赏,鸿雁起汀洲。坐中客,翠羽帔,紫绮裘。素娥无赖,西去曾不为人留。今夜清尊对客,明夜孤帆水驿,依旧照离忧。但恐同王粲,相对永登楼。

  词中的“同泛清河古汴,船上载凉州”,说的是苏辙迎接哥哥,弟兄二人游于新乡以北的太行山东麓。弟兄二人所游走的路线,是当年《西厢记》里崔莺莺与母亲随灵柩自河中府(山西运城)回河北所走的路线,崔莺莺墓就葬在淇河岸边,澶、濮之间就是清河之地,今天属于卫河流域。后来不让进入汴京城内,只好暂居范镇东园。

  正所谓兄唱弟随,在苏轼写了《水调歌头》的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1077年的神宗熙宁十年,苏辙也写了这首《水调歌头》来回赠哥哥。苏辙一生视苏轼即为兄长,又是老师,还是朋友,也是知己。苏轼视苏辙既是弟弟,也是至友。弟兄二人志同道合,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,同喜同悲,命运相牵。

  再摘抄几首宋代的月文化诗词。苏轼《中秋见月和子由》:

  明月未出群山高,瑞光千丈生白毫。一杯未尽银阙涌,乱云脱坏如崩涛。谁为天公洗眸子,应费明河千斛水。遂令冷看世间人,照我湛然心不起。西南火星如弹丸,角尾奕奕苍龙蟠。今宵注眼看不见,更许萤火争清寒。何人舣舟临古汴,千灯夜作鱼龙变。曲折无心逐浪花,低昂赴节随歌板。青荧灭没转前山,浪飐风回岂复坚。明月易低人易散,归来呼酒更重看。堂前月色愈清好,咽咽寒螀鸣露草。卷帘推户寂无人,窗下咿哑惟楚老。南都从事莫羞贫,对月题诗有几人。明朝人事随日出,恍然一梦瑶台客。

  苏轼《西江月》:

  顷在黄州,春夜行蕲水中。过酒家饮酒,醉。乘月至一溪桥上,解鞍曲肱,醉卧少休。及觉已晓。乱山攒拥,流水铿然,疑非人世也。书此语桥柱上。

  照野弥弥浅浪,横空隐隐层霄。障泥未解玉骢骄,我欲醉眠芳草。可惜一溪风月,莫教踏碎琼瑶。解鞍欹枕绿杨桥,杜宇一声春晓。

  柳永《雨霖铃》:

  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摧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沈沈楚天阔。
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。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、晚风残月。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。

  辛弃疾《满江红·中秋寄远》:

  快上西楼,怕天放、浮云遮月。但唤取、玉纤横笛,一声吹裂。谁做冰壶浮世界,最怜玉斧修时节。问嫦娥、孤冷有愁无,应华发。

  玉液满,琼杯滑。长袖起,清歌咽。叹十常八九,欲磨还缺。若得长圆如此夜,人情未必看承别。把从前、离恨总成欢,归时说。

  李清照《浣溪沙》:

  绣幕芙蓉一笑开,斜偎宝鸭亲香腮,眼波才动被人猜。

  一面风情深有韵,半笺娇恨寄幽怀,月移花影约重来。

  李清照《偶成》:

  十五年前花月底,相从曾赋赏花诗。

  今看花月浑相似,安得情怀似往时!

  文天祥《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》:

  照江叠节,载画舫之清冰;待月举杯,呼芳樽于绿净。拜华星之坠几,约明月之浮槎。风雨满城,何幸两重阳之近;江山如画,尚从前赤壁之游。槁秸申酬,轮嗣布。

  时逢三五便团圆,满把晴光护玉栏。

  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。

  银河星空,中秋一轮明月,如画如诗,牵动人们的情思,勾起人们的遐想,触景而生情,人们因喜而歌,因悲而怨,将物境、情境、心境三境合一,喜怒哀乐尽在其中。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,历经千古岁月,历代诗词中对高悬苍穹的月亮反复吟咏,代代传承发扬,与时俱进,创新发展,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篇,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月文化。

  中国文化犹如浩繁的星空,存在着数不清的星系和大星云团,每个星系之中又有许多恒星、行星、卫星。月文化、龙文化、梅文化、竹文化、荷文化、兰文华等等,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分支文化,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
 

  古往今来中秋赏月,对月亮的崇拜、歌颂、倾诉,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月亮情结,割舍不断,绵延不绝,衍生出悠远而又灿烂的月文化。月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,沟通着远古和现代,承载着中华文明。月文化以历史人文为背景,以丰富美化生活为要旨,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视野,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。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,进一步丰富、发展了中国月文化,不再赘述。最后,笔者写几句《月文化》:

  苍穹朔望古今思,华夏中秋千万诗。天地鸿蒙玉兔影,开初甲骨夜光辉。诗经咏唱月文化,吴楚辞歌桂树姿。唐宋婵娟人共赏,琴声元曲醉魂痴。明清河汉洁如水,今日河星新雅词。

 


路过

鸡蛋
4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4 人)

发表评论 评论 (2 个评论)

回复 夕雨 2016-9-18 08:42
太棒了,这篇文极厚重,月文化,中国独有的文化。
回复 夕雨 2016-9-18 08:43
中国人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生活情趣,我们的文化细腻美好,情感丰富,伟大的中国文化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紫雨轩 ( 豫ICP备11013669号 )

GMT+8, 2024-4-27 01:29 , Processed in 0.032564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