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度 3|||
《水经注·淇水》中的错误
秋雨
郦道元在《水经注·淇水》中将淇水口与清水口混为一谈。卫河早先的上游是清水河,汉代清水河出河内修武县,经获嘉、汲县而入黄河的清水口,与清水口隔河相望的就是延津县。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,经太行山流出的淇水入黄河的淇水口,淇水口位于黎阳县境内的淇门。清水口与淇水口不是一回事,但在郦道元的《水经注·淇水》中却是同一个入河口。
汉魏之际,清水本来是独立流入黄河,尚未与淇水合并,清水口与淇水口不在一起,当年袁绍屯兵朝歌县清水口而非淇水口,此说可在《三国魏志·袁绍传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中找到证据。当年内黄也有一条清河水,这条清水河与内黄西南朝歌、黎阳境内的淇水更古的时候可能是一回事,但后来就不相干了,当然与修武、获嘉、汲县、朝歌境内的清水更不相干,但郦道元硬把隔着淇水、位于淇水南面的清水与内黄清河水混为一谈。魏晋以后,内黄境内的白沟原本是两汉的清河水,后汉时期的曹操在黎阳境内的枋头遏淇水入白沟,说明当时白沟已经存在,曹操只是遏淇水入白沟,并未遏清水一并入白沟。清水注入白沟已经是魏熙平年以后的事情了,南北朝末年陈天嘉四年前,已导清水于枋头城下汇合淇水入白沟。
由此可知,郦道元的《水经注·淇水》中确实记述得有错误。他不仅在淇水的叙述上有错误,而且他还说淇竹从他那个时候就不存在了,原话是“今通望淇川,无复此物”。但他哪里会知道他所生活的那段时间,正是华夏经历的一个极冷时期,东晋以后,温度回升,“瞻彼淇奥,菉竹猗猗”,淇竹依然。后世的淇河岸边,一部分学者据此认为,郦道元所处的东晋以后,淇河岸边便没有了淇竹。郦道元所记述的淇水只是汉代至东晋的那段时间,他所说的淇竹消亡只是说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段。
太行巍巍,淇水滺滺,蜿蜒的淇河自太行山中流出,冲波逆折,砯崖转石,势同雷转,故有响河之称。淇河远古也绝不会是汉代那个样子,推测古淇河最早应该是自火龙岗西侧北去,否则内黄境内的白沟中间隔着淇水,又怎么原本是两汉的清河水?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,古淇河逐渐向右侧冲刷,当时的生产力低下,只能任凭河流自由弯曲,弯曲到一定程度,量变达到质变,河流开始改道,一次一次地改道,于是淇河调转了流向,开始沿着火龙岗南流,然后循着地势东折,越过火龙岗后又向北去。但这些只是一种猜测,需要地质依据。
这就涉及新旧清水河的流经,清水河并不是现在的卫河河道,清水河偏东,流经当年的临河县的善堂与王庄之间,过黎阳城时,是从古黎阳城东侧过去的,古黎阳城位于大伾山北麓。所以,在大河与大伾山之间,应该有一条清水河河道。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写得并不明白,关于淇水的记述多处不实,关于淇竹的记述,时段上更是狭隘。现在的卫河河道,应是后汉以后的淇水古道。三国以后,清水自枋城注入白沟,清水河也就改了道,与淇水合在一处。内黄境内的清水,应该与上游的清水是一条河流,否则,那条河流没有源头。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紫雨轩 ( 豫ICP备11013669号 )
GMT+8, 2023-12-10 21:20 , Processed in 0.030121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